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清苑区府河清淤工程:提升水质与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

发布日期:2025-04-27 10:15:35 浏览次数:

清苑区府河清淤工程:提升水质与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


府河作为白洋淀的重要入淀河流,承担着区域防洪、生态涵养和水资源调配的多重功能。,长期的污水排放、底泥淤积及生态退化,导致其水质恶化、河道行洪能力下降,严重威胁白洋淀生态安全。近年来,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以“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”为目标,通过系统性清淤工程与生态修复措施,探索出一条以水质改善为核心、兼顾生态与民生的治理路径。本文将围绕府河清淤工程面临的挑战、技术路径及成效展开分析,并探讨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启示。


一、历史遗留问题与治理挑战
1. 污染与淤积的双重困境
府河上游承载着城镇生活污水、农业面源污染及工业废水,加之历史积存的底泥中富集大量氮、磷等污染物,导致河道自净能力丧失。例如,2016年调查显示,府河部分河段淤泥深度超过2米,底泥中有机物含量超标,河水呈现“酱油色”,严重影响下游白洋淀水质(见知识库[11])。,沿岸垃圾倾倒、违章建筑侵占河道等问题加剧了生态退化。

  1. 防洪能力不足与生态脆弱性
    河道狭窄、堤防老化导致府河行洪能力不足,每逢汛期易发生内涝。,过度开发导致河岸硬化、植被破坏,生物多样性下降,进一步削弱了河流的生态韧性。

  2. 资金与技术协调难题
    大规模清淤工程涉及河道疏浚、生态修复、征地拆迁等多环节,资金需求巨大。例如,府河治理工程总投资达17.86亿元(知识库[2]),需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、社会资本等多方资源。,如何平衡清淤效率与生态影响,避免二次污染,对技术方案提出了高要求。


二、清淤工程的核心措施与技术创新
1. 精准清淤:科学规划与机械助力
工程采用“分段疏浚+底泥资源化”模式,通过无人机航测、水质监测等技术精准定位污染源与淤积区域。例如,清苑区对府河干流及支流实施29.58公里河道疏浚,使用绞吸式挖泥船清除底泥,同步将淤泥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生态修复或土地改良(知识库[8])。据测算,底泥清淤可削减COD 2.47吨、NH₃-N 0.60吨,显著减少污染物释放(知识库[4])。

  1. 生态修复:从“工程治河”到“生态治河”
  2. 护岸生态化:采用生态混凝土、植被护坡等技术,恢复河岸自然形态,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。
  3. 水生植物系统:在河道内种植芦苇、香蒲等挺水植物,构建“前置沉淀塘—水平潜流湿地—水生植物塘”三级净化体系,提升水质净化能力(知识库[10])。
  4. 物联网监测:搭建实时监测系统,通过水质传感器、无人机巡检等手段,动态追踪水动力、污染物迁移,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。

  5. 社会协同:河长制与公众参与
    清苑区依托区、乡、村三级河长制,将河道管理纳入考核体系,实现“巡查常态化、监管网格化”。,通过宣传标语、广播、发放手册等方式动员群众参与,形成“爱河、护河”合力。例如,2023年河道“清四乱”专项行动清理沿岸垃圾超万吨,有效遏制污染反弹(知识库[1])。


三、工程成效与环境效益
1. 水质显著改善
工程实施后,府河下游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以上,NH₃-N、TP等污染物浓度分别下降60%和45%(知识库[4])。生态修复区域水生植物覆盖率达80%,鱼类种群数量恢复至治理前的3倍,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。

  1. 防洪能力与生态功能双提升
    河道疏浚拓宽了行洪断面,堤防加固工程使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。生态护岸与湿地建设增强了河流的调蓄能力,减少洪涝风险的,为候鸟迁徙提供了中转站。

  2. 社会效益与民生改善

  3. 安置保障:针对征迁居民,清苑区建设南、北刘口安置区,规划134户和173户住房,配套基础设施,保障群众权益(知识库[12])。
  4. 就业与经济带动:工程吸纳本地劳动力超千人,带动建材、环保技术服务等产业发展。

四、挑战与展望
1. 持续资金投入与技术优化
尽管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,但长效运维仍需稳定资金支持。例如,物联网监测系统、生态修复植物管护等需长期投入。可探索PPP模式,引入社会资本参与。

  1. 公众参与的深化
    当前公众参与多停留在“清理垃圾”层面,需进一步引导社区、企业参与水质监测、环保教育等深度合作。例如,可建立“河长+志愿者”巡河机制,提升监督效能。

  2. 政策与标准的完善
    建议制定《白洋淀流域河道治理技术导则》,统一清淤深度、底泥处理等标准,避免“一刀切”式治理。,将生态修复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,强化责任落实。


五、分享与启示
府河治理为类似流域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:
- 系统思维:从“末端治理”转向“源头防控+过程控制+末端修复”全链条治理,如关停散乱污企业、建设污水处理站(知识库[11])。
- 技术融合:将传统清淤与生态工程、数字技术结合,实现“减污、扩容、增效”协同。
- 多方共治:政府主导、企业技术支撑、公众参与的模式,是破解环境治理“一公里”难题的关键。


清苑区府河清淤工程不仅是技术与资金的投入,更是生态治理理念的革新。通过科学规划、精准施策与社会协同,府河正从“黑臭水体”蜕变为“生态廊道”,为白洋淀的水质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,随着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,府河有望成为人水和谐的典范,为华北地区流域治理提供重要参考。

()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案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