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南漪湖清淤项目吸沙船助力湖区生态恢复与环境改善

发布日期:2025-04-29 10:13:14 浏览次数:

吸沙船助力南漪湖生态治理:清淤技术革新与环境修复的实践探索

:南漪湖的生态挑战
南漪湖作为皖南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,近年来面临水体污染、生态退化和防洪能力下降等问题。长期围湖养殖、泥沙淤积导致湖床抬高,水质恶化至Ⅲ类标准边缘,威胁湖区生态平衡。为扭转这一局面,宣城市启动了南漪湖综合治理生态清淤试验工程,通过引入先进吸沙船技术,结合生态修复措施,探索湖泊治理的可持续路径。


一、清淤的必要性:从淤积到生态危机
问题1:为何南漪湖需要大规模清淤?
南漪湖因长期泥沙输入和人类活动,湖床平均淤积厚度达2米,导致库容减少、自净能力下降。监测数据显示,湖周入湖口化学需氧量(COD)和总磷浓度超标,直接影响水质稳定性。,湖面萎缩加剧了洪涝风险,2023年汛期曾因排水不畅引发局部内涝。

解决方案:精准清淤与生态扩容
项目规划对8.18平方公里水域实施清淤,总疏浚量达1598万立方米,其中表层污染底泥245万立方米用于矿山复绿,深层淤泥1353万立方米转化为建筑原料。通过“表层清淤+深层疏浚”的分区策略,既清除内源污染,又恢复湖泊调蓄功能。


二、传统清淤的局限性与技术革新
问题2:传统清淤方式存在哪些缺陷?
过去,人工挖沙或普通绞吸船作业常导致水体二次污染、施工效率低、淤泥处理不善等问题。例如,围堰作业会破坏湖岸生态,而单纯抽吸泥沙易扰动底泥,释放有害物质。

突破:环保绞吸船的“微创”技术
南漪湖项目引入“浚澜”号全电驱环保绞吸船,其技术优势显著:
- 精准挖掘:600千瓦绞刀可开挖中高强度土质,每小时疏浚量达2000立方米,效率是传统设备的3倍;
- 零泄漏环保:新型绞刀精准剥离污染层,避免水体扰动,配合岸电系统实现零碳排放;
- 模块化设计:可拆卸船体适应不同水域,输送距离达5公里,减少运输污染。
该船的投入使用,标志着清淤从“粗放式”向“精准化、智能化”转型。


三、生态修复与资源化利用:清淤的“后半篇文章”
问题3:清淤后的淤泥如何处理才能避免二次污染?
淤泥若直接填埋或堆放,可能引发土壤和空气污染。南漪湖项目采用“固结-资源化”模式:
- 固结技术:通过土工管袋固结技术脱水固化淤泥,减少体积并稳定污染物;
- 资源化路径:表层淤泥用于矿山生态修复,深层淤泥制成透水砖、路基材料,实现“变废为宝”。

案例:长溪河入湖口生态湿地工程
在南漪湖入湖口,1270亩废弃养殖塘被改造成生态湿地,通过“塘—湿”工艺分级净化水质。旱季引入长溪河水经植物塘、沉水植物塘层层过滤,雨季则截流初期雨水,形成“生态屏障”。项目同步实施基底修复和植被恢复,预计每年可削减入湖氮磷总量15%以上。


四、智慧监测与长效管理:构建生态闭环
问题4:如何确保清淤工程的可持续性?
南漪湖建立了“空天地一体化”监管体系:
- 高空卫星:实时监测水面积、植被分布及生态变化;
- 水质自动站:湖心站24小时监测COD、氨氮等指标;
- 无人机巡航:定期航拍湖面,辅助污染源定位。
,施工期废水经处理后回排湖泊,生活污水由专船收集,噪声、扬尘等污染源通过洒水、隔音屏障等措施控制,确保施工与生态平衡。


五、经验与启示:从南漪湖看湖泊治理的方向
分享:清淤技术的行业推广价值
南漪湖项目的技术路径为其他湖泊治理提供了参考:
- 技术适配性:模块化绞吸船可灵活运用于不同水深和地质条件;
- 环保优先:零碳排放与精准挖掘减少环境扰动,符合“双碳”目标;
- 生态协同:清淤与湿地建设结合,实现“治污—扩容—修复”一体化。

挑战与展望
尽管成效显著,南漪湖治理仍需解决资金持续投入、公众参与度不足等问题。可通过引入社会资本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,推动治理长效化。,智能化技术(如AI水质预测)的深化应用,将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。


南漪湖的清淤工程证明,技术创新与生态修复的结合是湖泊治理的关键。吸沙船的革新不仅提升了清淤效率,更通过资源化利用和智慧监测,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奠定了基础。这一实践不仅守护了南漪湖的碧波,也为我国河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“宣州模式”,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。

(字数:约1900字)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案例